——记罗定籍象棋大师陈信安

发布时间 : 2019-09-05 09:07 来源 : 罗定市新闻中心 浏览次数 : 32761次字号:

“几十年只做象棋一件事”
——记罗定籍象棋大师陈信安

●他是围底镇寻贤村人
●他几十年只做象棋一件事
●他是国家级象棋高级教练
●是云南省、罗定籍的首位象棋大师
●他培养出16个全国冠军2个女子特级象棋大师

       8月26日—29日,“乐昌桃花杯”2019—2020年全国象棋女子甲级联赛“碧桂园”预选赛在罗定市奥斯威酒店开战,14支巾帼英雄汇聚一堂,争夺正赛三张入场券。在14支参赛的棋队中,就有来自云南省棋牌运动管理中心的女子象棋队,教练是祖籍罗定围底镇寻贤村的陈信安。
       陈信安,中国象棋协会理事,云南省象棋协会副会长,国家级象棋高级教练,云南省第一位本土的象棋大师,也是一位罗定籍的象棋大师。
       23岁就当象棋教练的他,充分发挥其象棋天赋和能力,不断探索象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,创新教练工作思路。“十年磨一剑”,他将默默无闻的云南象棋女队,带成了我国西部省区市的首支冠军队,两获2001年和2005年的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冠军,并培养赵冠芳、党国蕾两名女子全国个人冠军、特级象棋大师,象棋大师多名。
从小就迷上了象棋
       陈信安的父亲陈成朴毕业于暨南大学,解放初,曾在罗定县政府工作。为了支援云南的建设,后调到云南省工作。在1958年反右期间,他父亲因做过小买卖,而被划为右派,下放到农村改造,只有母亲一人带陈信安兄妹六人勉强度日。父亲被打成右派,陈信安也成为了黑五类的子女。
       陈信安说,我学会下棋很偶然。由于自己成了黑五类的子女,没有人愿意跟我玩,于是便常去后院棋摊跟老人家混在一起,也就渐渐地学会了下棋,渐渐地了解象棋千变万化的魅力。12岁的他就这样被省棋校的老师看中了,于1979年进入省少体校。“在学好数、理、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”事也凑巧,这年正是恢复高考的头一年,他父亲便把希望陈信安能考上大学,完成家庭的一个心愿。学校的老师轮流到他家里做思想工作,认为陈信安考大学没有问题,因为陈信安在全市的数学、物理等竞赛中都获得过名次。但是陈信安抗拒不了象棋的魅力,最后还是弃学从弈。
       通过几年的训练,陈信安的棋艺水平进步很快,于1982年进入云南省队,次年在全国少年赛上就获得了冠军。陈信安是云南省的首批队员,在何连生大师的指点下(他是北京知青,曾是谢小然的学生),于1992年全国象棋比赛中获得第十四名,成为一名象棋大师。
几十年只做象棋一件事
       当陈信安父亲平反回到昆明时,已经没有了工作,于是又重操旧业做起了生意。陈信安的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去帮忙,而家里缺的又是管理人才。即使是陈信安拿到大师头衔以后,他们宁愿一次性支付陈信安单位的所有工资作为创业基金,要陈信安回家帮忙,希望陈信安不要继续下棋。
       做事有原则和执着的陈信安,希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。今年已53岁的陈信安说:“我几十年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下象棋。因为,下棋既是工作又是本人的爱好”。虽说下棋挣不了多少钱,但毕竟是陈信安的挚爱。这时候,他家里又接连出事,哥哥开出租车时被人劫了,虽然后来把车找到了,但直到现在为止,凶手仍然没有下落。即使这样也没有动摇陈信安下棋的决心,这使陈信安跟父亲闹得很僵,好在后来父亲还是随了陈信安的心愿,不再难为陈信安了。
       在学棋的道路上,对陈信安影响最大的是何连生大师,他是陈信安的领路人,其次是刘殿中和蔡福如老师。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,陈信安常到河北队训练,而且每次都是好几个月的时间。大师们对象棋的执着精神和研棋的氛围让陈信安深受感动,在那里和队员下棋、拆棋,然后再下棋、拆棋,反复地练,这对陈信安棋艺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,后来在陈信安当教练后便把这种训练方法注入到了云南队。
角色转换当教练
       何连生于1991年回北京,因为云南队没有人做教练工作,于是上级领导就派陈信安接替了他的工作。
       陈信安从象棋运动员到教练的转换,23岁的他感觉到有点“失意”。他认为,当运动员驰骋楚河汉界,正是当打之年,容易出人头地,争取成为象棋特级大师有了许多有利条件。而当教练,工作辛苦,是后辈的“铺路石”。云南省的棋艺水平比较落后,要想出成绩也比较困难。
       正因为云南省棋艺水平的落后,更需要有人挑起象棋人才培养的担子。他说,从少体校到棋队,都是云南培养了自己,应该更好地为云南象棋事业的发展多做点事。陈信安从大局出发,用感恩的心毅然挑起了这份责任与担当。
       工作之初,陈信安把教练工作的重点放到培养女子象棋运动员方面,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实提高自己,一边想办法选拔象棋苗子。第一个是冯晓曦,因为当时她在四川队,没有什么下棋的机会,陈信安通过协商将她引到云南。2013年3月又将赵冠芳调到云南集训,为正式队员,而且户口也迁到了云南。
       9岁就学会了下棋的党国蕾,1998年参加全国个人赛刚打上女子甲组,陕西女队就被解散了。此时,陈信安和原陕西队教练马麟积极推荐党国蕾进入云南队,把这棵好苗栽了沃土生根发芽,在棋坛渐露峥嵘。2001年全国女子团体赛,党国蕾坐镇云南队第2台,取得了6胜3和的佳绩,为云南队首次夺得全国冠军立下汗马功劳;同年她在全国女子个人赛获得第9名,被授予象棋大师称号。此后,党国蕾夺得了全国个人赛第3名。
       在抓好女子棋队的训练中,陈信安注重把女子棋手所有的时间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,给她们布置训练任务,还让两位男大师跟她们下指导棋,一、二个星期就打一次循环赛,下完棋后大家在一起研究。长此以往,女队的棋艺水平都有了提高,而且同事之间关系相处得也非常融洽。2000年,经刘殿中教练推荐,赵冠芳与王跃飞一道被陈信安看中,和党国蕾、章文彤成为云南队队友。赵冠芳进入云南队后,同年首次参加全国个人赛的赵冠芳,一鸣惊人,力压群芳荣获全国象棋个人女子组亚军。在陈信安的教导下,严格训练,棋艺水平不断提高。2001年获亚洲象棋名人赛冠军。2002年获得第2届全国体育大会女子个人冠军、亚洲象棋名手赛女子组冠军。2005年,赵冠芳获得全国象棋个人赛女子组冠军,成为象棋女子特级大师。她是陈信安教导下的第十六个全国冠军。
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棋手
       “象棋是一个文化项目”。陈信安带领的云南队,一直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,那就是所有象棋运动员打到一定成绩以后,都必须上学,并由棋牌中心负责联系安排就读的院校。
       陈信安认为,文化课的提高和棋艺的提高是相辅相承的,我们培养象棋运动员,不仅要传道,还要授业,让她们在象棋运动上多走几步,走得更远。如今,云南女子象棋队的主力队员全都是本科毕业生。如果以后他们下不了棋了,还有一个大学文凭,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比较顺当。
乡音不改赞家乡
       出生于罗定的陈信安,父母都是罗定人。在他的家庭,在家里,每一家庭成员都必须讲家乡话——罗定白话,目的是让大家在说家乡话时,记住是从罗定来,根在罗定。在全国象棋女子甲级联赛“碧桂园”预选赛的比赛中,陈信安主动用家乡话向市政协原主席朱子文介绍自己,说自己的家乡是罗定,是罗定围底镇人。朱子文说,欢迎你到家乡。我们为你是罗定籍的第一个象棋大师感到骄傲。
       尽管全国象棋女子甲级联赛“碧桂园”预选赛的赛事比较忙,在8月28日的比赛刚结束,陈信安就急急脚赶回围底老家,看望家乡的乡亲父老。
       作为象棋大师,陈信安对家乡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、家乡的大变化和象棋事业的发展赞美有加。他说,全国象棋女子甲级联赛“碧桂园”预选赛的赛事在罗定举办,是上级有关部门对罗定象棋事业发展与水平的认可。家乡罗定是千年文化古邑、历史文化名城,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象棋事业的发展,全市有20多万个象棋爱好者,13个镇街成立了象棋协会,群众性的象棋活动蓬勃兴起,有7人荣获省级赛事的冠军,老年人象棋队曾代表广东出战全国赛,赖坤琳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,罗定连续3年举办全国棋王赛罗定赛区预选赛,是全国的优秀赛区。特别是罗定有4间全国象棋特色学校,这在全国的县级是罕见的。我热切地期盼家乡的象棋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努力创建成为全国象棋之乡。(苏汉荣)
TOP】 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